【我见犹怜出处于哪里】“我见犹怜”是一句常用于形容女子美貌或气质令人怜爱的成语,常被用来表达对女性的赞美。然而,许多人并不清楚它的出处,甚至误以为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用语。其实,“我见犹怜”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以下是对“我见犹怜”出处的总结与分析:
一、
“我见犹怜”最早见于《世说新语·贤媛》篇,原文为:“王安丰妇常氏,性忌而少言。王曰:‘吾不才,不足比古人。’妇曰:‘夫君无才,何以得此?’王曰:‘我见犹怜,况复得之?’”这句话的意思是:王安丰(王戎)的妻子常常性格多疑且言语不多。王戎说:“我没有才能,不足以和古人相比。”妻子反问:“你没有才能,怎么还能娶到我?”王戎回答:“我见犹怜,何况还得到了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我见犹怜”原本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容貌或气质而让人产生怜爱之情,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对女性美的赞美方式。
在后世文学中,“我见犹怜”被广泛引用,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宋代词人晏殊等,都曾用过这一成语来描写女子的美丽与动人之处。
二、出处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我见犹怜 | 
| 出处典籍 | 《世说新语·贤媛》 | 
| 原文出处 | “王曰:‘我见犹怜,况复得之?’” | 
| 出处年代 | 南朝宋(约公元5世纪) | 
| 原意 | 形容因容貌或气质而令人怜爱 | 
| 后世应用 | 多用于描写女子美貌或气质动人 | 
| 文学引用 | 李商隐、晏殊等诗人词人使用过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女性美丽、惹人喜爱 | 
三、延伸思考
虽然“我见犹怜”最初并非专门用于形容女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含义逐渐偏向于对女性的赞美。这种语言的演变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待与审美标准的变化。
此外,成语的使用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解或误用。例如,在正式场合中,应谨慎使用带有情感色彩较强的词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歧义。
四、结语
“我见犹怜”虽源自古籍,但其魅力至今不减。它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韵味,也在现代语言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了解其出处与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句充满诗意的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