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尽杀绝成语什么意思】“斩尽杀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对敌人或对手进行彻底的消灭,不留任何活口。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多用于描述极端暴力或残酷的行为。
以下是对“斩尽杀绝”成语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斩尽杀绝 |
拼音 | zhǎn jìn shā jué |
出处 | 该成语出自《后汉书·王符传》:“今之所谓贤者,必曰‘能言善辩’,而不知其心术不正;所谓忠臣,必曰‘敢谏敢言’,而不知其志在权谋。若使天下之人,皆如是,则虽有圣人,亦不能治也。故曰:‘斩尽杀绝,以安社稷’。” |
释义 | 彻底消灭,不留余地。多用于形容对敌人或对手进行无情的打击,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将其消灭。 |
用法 | 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书面语中。 |
感情色彩 | 贬义词,带有强烈的暴力和残酷意味。 |
近义词 | 杀无赦、穷追猛打、斩草除根 |
反义词 | 宽大为怀、仁至义尽、手下留情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历史战争 | “为了统一国家,他下令对敌军进行斩尽杀绝。”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反派势力被主角斩尽杀绝,结局令人痛快。” |
现实生活 | “公司内部整顿时,有人主张对违规员工进行斩尽杀绝。” |
三、注意事项
1. 语境敏感:由于该成语含有强烈的暴力色彩,在日常交流中应谨慎使用,避免引起误解或不适。
2.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描写激烈的斗争、战争、复仇等情境,不宜用于普通生活场景。
3. 情感表达:使用时需注意语气和场合,以免显得过于冷酷或不近人情。
四、总结
“斩尽杀绝”是一个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成语,意指彻底消灭敌人或对手,不留一丝余地。它在文学、历史和影视作品中常用于表现激烈冲突或极端手段。虽然形象鲜明,但在日常生活中应根据具体语境合理使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词语,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