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触之争故事来源是什么】“蛮触之争”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常用来比喻因微小利益而引发的激烈争斗。这一成语出自《庄子·则阳》篇,是道家哲学中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反映了对世俗纷争的讽刺与批判。
一、
“蛮触之争”最早见于《庄子·则阳》,讲述了两个国家(蛮国和触国)因为一块土地而发生战争,最终两败俱伤,甚至导致国家灭亡。这个故事通过夸张的手法,揭示了人们为琐事争斗、忽视整体利益的现象,体现了庄子主张的“无为而治”与“逍遥游”的思想。
在后世,“蛮触之争”被广泛引用,用来形容因小事引发的大规模冲突,尤其在政治、商业或人际关系中,常常用来批评过度计较、缺乏远见的行为。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蛮触之争 |
出处 | 《庄子·则阳》 |
故事内容 | 蛮国与触国因一块土地发生战争,最终两败俱伤,国家灭亡 |
哲学含义 | 批判因小利争斗、忽视整体利益;体现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
现代用法 | 形容因小事引发的激烈冲突,多用于讽刺 |
相关人物 | 庄子(道家代表人物)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文学、政治评论中的常用典故 |
三、结语
“蛮触之争”虽源于古代寓言,但其内涵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纷争时,应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问题,避免因小失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节制与智慧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