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第令毋斩的毋读音断句】在古文学习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字词发音和断句的问题,尤其是像“藉第令毋斩”这样的句子。其中“毋”字的读音和断句方式容易引起混淆,因此有必要进行详细分析。
一、
“藉第令毋斩”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原文为:“苟富贵,无相忘。……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我们)被判处死刑,但戍边而死的人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
其中“毋”是一个常见的古汉语虚词,通常表示“不要”或“没有”。在本句中,“毋斩”的意思是“不杀”,即“不会被处死”。
1. “毋”的读音
“毋”在古文中读作 wú,与“无”同音,但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也被读作 mù(如“毋宁”中的“毋”)。不过在“藉第令毋斩”这一句中,应读作 wú。
2. 断句分析
原句“藉第令毋斩”应断为:藉/第令/毋斩,意思是“即使(我们)被判处死刑”。
- “藉”:假设、假如。
- “第令”:即使、就算。
- “毋斩”:不杀、不会被处死。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句子来源 | 《史记·陈涉世家》 |
原文 | 藉第令毋斩 |
字词解释 | - 藉:假设 - 第令:即使 - 毋:不要、不 - 斩:杀 |
读音 | 毋:wú(与“无”同音) |
断句方式 | 藉 / 第令 / 毋斩 |
句意理解 | 即使(我们)被判处死刑,也不会被杀 |
常见误读 | “毋”常误读为“mù”,但此处应读“wú” |
三、结语
在学习古文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断句方式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阅读经典文献时。对于“藉第令毋斩”中的“毋”字,虽然其发音简单,但若理解错误,可能会影响整句话的意思。因此,建议结合上下文和古汉语语法进行综合判断,以提高古文阅读的准确性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