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词义解释】“一丘之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同一类人或同类事物,通常带有贬义,表示这些人或事物本质上相似,没有差别,甚至彼此之间互相牵连、共同作恶。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使用较为广泛,了解其准确含义有助于更好地运用。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一丘之貉 |
拼音 | yī qiū zhī hé |
注音 | ㄧ ㄑㄧㄡ ㄓ ㄏㄜˋ |
出处 | 出自《汉书·杨恽传》:“今子知其一,未知其二;以吾言为不足信,而谓吾与匈奴同风,是欲使吾与匈奴一丘之貉也。” |
释义 | 比喻同一类人,多用于贬义,表示彼此相像,没有区别。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常用于批评或讽刺他人。 |
近义词 | 一模一样、如出一辙、同流合污 |
反义词 | 各有千秋、截然不同、大相径庭 |
二、成语故事简述
“一丘之貉”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历史文献《汉书·杨恽传》。当时,杨恽因得罪权贵被贬,有人指责他与匈奴人行为相似,杨恽则反驳说:“难道我和匈奴是一丘之貉吗?”后来,“一丘之貉”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本质相同、行为相似的人或事物。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批评他人 | 他们几个都是一丘之貉,整天在一起搞小动作。 |
描述现象 | 这些官员都是贪污腐败的,真是一丘之貉。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写的恶霸团伙,简直就是一丘之貉。 |
四、注意事项
1. 情感色彩:该成语多用于贬义,不宜用于褒义或中性场合。
2. 适用对象:适用于描述人、群体、现象等,但需注意语境是否合适。
3. 避免误用:不要将“一丘之貉”与“一视同仁”混淆,两者意义截然不同。
五、总结
“一丘之貉”是一个具有明确贬义色彩的成语,常用来比喻同类人或事物,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共通性。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确保表达准确且符合语言习惯。通过理解其出处、含义及用法,可以更灵活地运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