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故事梗概】《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片段,讲述了一个穷书生范进在多年苦读之后终于考中举人,却因喜极而疯的故事。这个故事讽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以及当时社会对功名利禄的盲目追求。
一、故事梗概总结
范进是一个长期落第的读书人,生活贫困,靠乡邻接济度日。他一心追求功名,屡试不第,被人嘲笑为“老童生”。在一次考试中,他终于考中了举人,但因为过于激动,竟然喜极而疯,行为失常。家人无奈之下,请来胡屠户(范进的岳父)帮忙,胡屠户虽平日看不起范进,但在得知他中举后,态度大变,不仅送钱送礼,还夸赞他是“贤婿老爷”。后来,范进恢复理智,从此飞黄腾达,成为地方上的名人。
二、关键人物与事件表格
人物 | 身份 | 主要行为 | 人物特点 |
范进 | 穷书生,后中举人 | 多年苦读,中举后喜极而疯 | 坚持理想,性格迂腐,受科举影响深 |
胡屠户 | 范进的岳父,市井小人 | 中举前瞧不起范进,中举后巴结奉承 | 势利眼,趋炎附势 |
张乡绅 | 地方官员 | 送银子、送房子,拉拢范进 | 阿谀奉承,看重权势 |
胡氏 | 范进妻子 | 支持丈夫,关心家庭 | 温柔贤惠,体谅丈夫 |
众乡邻 | 普通百姓 | 初期冷嘲热讽,后期趋炎附势 | 见风使舵,虚伪世故 |
三、主题思想
《范进中举》通过范进的遭遇,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社会风气的虚伪和势利。它批判了人们对功名的盲目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现象。
四、现实意义
虽然故事发生在古代,但它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不要被名利所迷惑,保持清醒的头脑,珍惜真实的人际关系和人生价值。同时,也反映出社会中“马屁文化”和“功利主义”的普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