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是儒家经典中一篇极具思想深度的文章,主要探讨了“大丈夫”的标准与人格操守。文章通过孟子对景春关于“大丈夫”的提问进行回答,阐明了真正的“大丈夫”应具备的品德和原则。
一、文章总结
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指出,“大丈夫”不应被富贵、贫贱、威武所动摇,而应坚持仁义之道,坚守内心的原则。他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强调真正的君子应以道义为本,不为外物所动。文章通过对“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格独立与道德坚定的重要性。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没学过礼吗?男子成年行加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正道的,是妾妇的道理。”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居于天下最宽广的住所(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得志时,与百姓一起遵循正道;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
三、内容分析
《富贵不能淫》不仅是对“大丈夫”标准的界定,更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孟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当超越世俗的荣辱、得失,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外界诱惑与压力时,应保持独立思考与坚定信念。
四、结语
《富贵不能淫》是一篇充满哲理与力量的文章,它不仅体现了孟子的政治理念,也反映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并在生活中践行仁义之道,做一个有原则、有操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