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风伏雨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阑风伏雨”是一个较为文雅的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用来形容风雨交错、天气阴沉的情景。它不仅描绘自然景象,也常被引申为情绪低落、境遇艰难的象征。
以下是对“阑风伏雨”的详细解析,包括其含义和出处。
一、
“阑风伏雨”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原句为“巴山夜雨涨秋池,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人将“夜雨”引申为“阑风伏雨”,意指风雨交加、连绵不断的天气状况。在文学中,这一词语多用于表达孤独、思念或忧愁的情绪。
该词虽不常见于现代口语,但在古文、诗词中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尤其在描写环境与心境时,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二、表格形式展示答案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阑风伏雨 |
含义 | 形容风雨交错、连绵不断,也可引申为情绪低落、境遇艰难。 |
出处 | 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 |
引申意义 |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孤独、思念、忧愁等情感。 |
使用频率 | 不常见于现代口语,多见于古文、诗词或文学评论中。 |
用法举例 | “他独自一人,面对阑风伏雨,心中倍感凄凉。” |
三、小结
“阑风伏雨”虽然不是日常常用词汇,但因其独特的意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了解它的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