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蝗灾是常发的一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有一位县令,面对蝗虫肆虐的情况,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灾情,其行为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原文如下:
某年夏秋之际,蝗虫遍野,庄稼尽毁。县令闻之,心急如焚。乃召乡老商议曰:“今岁蝗害甚烈,若不速图,恐民无以食,国难安矣!”
众乡老皆言:“蝗虫之多,犹如天降,人力难敌。”
县令沉思良久,曰:“虽难,亦须一试。吾观此地河流纵横,可引水灌田,使蝗虫溺死水中;又可召集民众,掘壕沟以围蝗,或能稍减灾情。”
于是,县令亲赴河边指挥开渠引水,并动员百姓挖掘壕沟。数日后,河水泛滥成灾,蝗虫大多被淹死于水中。同时,那些未被淹死的蝗虫也被困在壕沟之中,难以飞走。
此外,县令还下令,在田间放置稻草人,上涂胶漆,诱捕飞来的蝗虫。并鼓励百姓捕捉蝗虫,承诺每捉一斤给予一定的奖励。百姓闻之,纷纷响应,每日都有大量蝗虫被捕杀。
最终,经过县令与百姓的共同努力,蝗灾得到了有效控制,农田得以保全,百姓免受饥荒之苦。
注释:
1. “某年”:指发生蝗灾的具体年份,文中未明确指出。
2. “乡老”:指地方上的长者或有声望的人士。
3. “开渠引水”:修建渠道将河水引入田地。
4. “壕沟”:深沟,用来阻挡或捕捉蝗虫。
5. “稻草人”:用稻草扎成的人形,用于驱赶或捕捉昆虫。
6. “胶漆”:一种粘性物质,用于增加稻草人的吸引力。
通过这篇故事可以看出,这位县令不仅具备治理灾害的能力,而且善于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共同应对困难局面。这种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